为推介标准造船合同、征求广州地区修造船企业、航运企业等对船舶标准船舶修理和改装船合同的修改意见,提高广州地区船舶行业经营签约的法制意识和业务水平,由广东省贸促会、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上海分会、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广州办事处共同举办的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标准造船合同(上海格式)广州地区推介会暨标准船舶修理和改装船合同讨论会于2012年3月6日在广州举行,来自广东地区的海事法院、海事局、专业协会、律师事务所、船厂、船东、航运、航务工程、船舶贸易、大专院校及媒体的代表共70多人参加了本次活动。广东省贸促会副会长陈秋彦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上海分会蔡鸿达秘书长和中国标准造船合同研究起草小组组长、资深船舶合同专家戴耀南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对标准造船合同(上海格式)的出台背景、内容、特点、作用等进行了宣讲和解读,并和与会代表进行了交流讨论和提问答疑。

会议现场
陈秋彦副会长指出,为保障我国造船企业的合法权益、在合同谈判阶段争取主动地位、做好法律风险防范,制订推广国家级的标准造船合同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成为当务之急。上海格式的出台填补了我国国家级造船格式合同的空白,打破了我国造船企业长期以来一直沿用西方国家通用造船合同的局面,在国际造船领域彰显了中国的话语权。而且,上海格式由保持中立的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牵头起草,吸收了国际造船合同的长处,考虑了船舶科技的发展及国际海事领域陆续推出新规范、新标准,结合目前我国本土中小造船企业实际现状,力求平衡合同各方利益。因此可以说,上海格式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为造船当事人提供了一个现代化的、可选择的、综合性的平台,有利于我国造船业的健康发展。

广东省贸促会副会长、党组副书记陈秋彦致辞
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上海分会秘书长蔡鸿达表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开始意识到标准是应对市场竞争的有利武器,制订标准与开发产品意义相同,一项标准被国际承认或采纳,则可带来极大的经济利益,甚至能决定一个行业的兴衰。 在这种形势下,国际间的经济竞争、企业间的产品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标准之争。所以,国际标准已成为国际贸易游戏规则的重要部分。上海格式正是我国在造船领域中争取国际标准话语权的表现。
“拥有国际化的标准,意味着更多的话语权,更高的行业地位,对繁荣我国造船业、强化航运软实力意义深远。”蔡鸿达说。
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上海分会秘书长蔡鸿达致辞
此前,我国造船界一直沿用传统的通用造船合同。由于国际航运及造船规则标准的话语权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手中,中国造船与航运业一直处于弱势状态。在我国建造出口船的三十年历史进程中,有许多由于合同文本没有签好而造成罚款、弃船的案例。中国标准造船合同研究起草小组组长、资深船舶合同专家戴耀南先生强调:“我国作为世界新兴的造船大国,一定要有自己的标准造船合同。特别是在当前航运市场低迷、造船新接订单大幅下滑的背景下,订立一份规范的造船合同,防范潜在的法律风险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标准造船合同研究起草小组组长、资深船舶合同专家戴耀南先生解读合同
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标准新造船合同(上海格式)于2011年1月对外正式发布,而这之前,我国造船界一直沿用传统的通用造船合同。由于国际航运及造船规则标准的话语权掌握在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手中,中国造船与航运业一直处于弱势状态。上海格式的发布受到造船企业的欢迎,企业普遍认为,上海格式更符合中国的行业实践和惯例。

参会嘉宾踊跃发问 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英文简称CMAC,中文简称海仲)是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促进委员会/中国国际商会依法组织设立的民间性常设仲裁机构,主要以仲裁的方式,独立、公正地解决契约性或非契约性海事、海商、物流和渔业争议。海仲在广东省贸促会设有办事处,办事处接受当事人的仲裁申请,提供有关仲裁的法律咨询,传递最新的仲裁信息,协助当事人订立有关仲裁条款或仲裁协议。

与会领导及嘉宾在海仲办事处合照留影